医院动态

【名医风采】杨天明:有仁心更有真心

2018-06-13 08:58:23宣传科


杨天明:有仁心更有真心

转自: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椋煜
2018-06-08



有句话叫“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”。在毕节市中医院,有一位叫杨天明的脾胃科医生,从医17年来,凭其精湛的医术、慈悲的情怀,在患者中获得了较好的口碑。

“做一个医生不难,但做一个好医生很难。”当初阴差阳错的选择了中医这个专业,一开始,杨天明也为这个专业而迷茫过。然而很快,他就调整了状态。在接触中医以后他深知,既然选择了学医,就要对得起身上的白大褂,要对得起将生命托付到他手上的病人。

从学校毕业以后,曾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杨天明第一副中药就是开给自己吃的,因为当时经验不足,吃了以后不见好转反而更严重了,这让他倍受打击。但杨天明是一个不服输的人,他从失败中汲取教训、总结经验,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了对中医的学习中。他认为当一天医师就要学习一天。于学习机会面前,他如饥似渴,认真研究老师开出的每一张处方、每一味药属。

杨天明家里世代行医,他曾祖母便是民间草医。大概是受曾祖母的影响,杨天明从小耳濡目染了一些草药中医,他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老一辈留下的经验结合起来,取长补短,使得医术事半功倍。

“人家说学医四代富,我理解的是,学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,到了第四代的时候,综合了四代人的经验和智慧,这其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是无比富有,也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。”杨天明认为,对每一个病人都要负责,医治过的每一个患者他都登记了电话,并定期询问病况。当听到病人完全康复时,他才放下心。

“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。”先贤孙思邈《大医精诚》之论被视为每位中医的行医准则,杨天明亦不例外。

医者仁心,更要有真心,杨天明真心待病人,换来了病人对他的信任和肯定。他事事为患者着想,常常主动帮助他们早日康复。

2001年,一位脑瘤患者病发到医院求治,刚到医院门前下出租车,患者便昏倒在地,此时杨天明刚好碰到,他便赶紧把病人抱到抢救床上马上开始抢救,可惜患者太严重抢救无效死亡。当时患者的家属付不起药费,杨天明二话不说给了患者家属车费,让她迅速送死者回家,好让患者入土为安。过后又给患者垫付了抢救的药费。

那时杨天明的工资每月仅有1000元左右,还要付房租。有人说他傻,也有人说他笨,然而杨天明认为,这是一种对生与死的大爱,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他又怎么能当好一名医生呢?医生就应当尊重生命,你的生命有多重,患者的生命就有多重。

“视患者为亲人,做到无怨无悔,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杨天明说,每年春节他都会收到很多被治愈者的问候短信,这让他心里暖暖的。

长年累月,杨天明多次为患者垫付了医药费,2000年每月工资只有560元的时候,他就为患者垫付过500元医药费。2003年,他为患者垫付药费又花了他两个月的工资。但收获的是大家的口碑,在杨天明看来,患者的肯定才是对医生最大的鼓励。

“在医院,周围老百姓来门诊看病,经常有钱不够的时候,他们一来一回不方便,我们就先帮着垫上。其实不少医生都做过,我们都习惯了,没觉着是什么大不了的事,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。”杨天明的真诚待人,也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了诸多温暖。

曾经一位患者的亲属从楼上摔下来,急需抢救,但伤者体重较重,送来医院时又已是半夜,满身是血,当时送过来只有一个女护士,抬不动伤者。病人情急之下,只能想到他的主治医生,就给杨天明打了电话,杨天明知道后,随即叫上当时还在读高中的弟弟,抬着病人去检查、治疗,他们一直从晚上11点忙到凌晨3点才将病人安顿好。忙完时,杨天明已是满身大汗,衣服上都沾满了血。

向孤立无援的患者出手相助,是医生仁爱之心的体现。尽管互不相识,但救治病人是医生的职责。尽管是初次相识,彼此都以诚相待。杨天明对待每一个患者都一视同仁,有时即使来找他看病的时候已经下班了,他还是给病人看完病,不会让病人再跑一趟。

杨天明看来,在道德和金钱之前有杆秤,要将二者平稳好,尤其不能在病人身上想歪主意。有时有的患者为了感谢他给他“红包”,但他都拒绝了。他还耐心劝导患者将钱用在治病上,他会竭尽所能为患者治疗。

杨天明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,决不为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,每次在制定治疗方案时,总是严格把握检查,通过反复比对治疗方案,尽量让患者花最少的钱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

“从医是一个严肃的工作,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,并且是那么的短暂,谁会愿意与病痛打交道呢?因此生命赋予了医生更大的责任,每个医务工作者都肩负着重要大的责任。”杨天明常常对学生们说,在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和苛刻时,首先要想到自己的责任,要做到不求对患者恩同再造,但求对自己问心无愧。

杨天明深知,做人要有道,行医要靠德。这是他从老师身上学到的,也是这么做的,他认为,设身处地,真挚相待,必定会换来一片真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