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恩传统医学,针灸治疗助少女摆脱“分离障碍”
2024-04-18 09:07:47宣传科
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夜梦和心惊症状后,15岁的小李终于在我院找到了治疗的希望。小李曾被诊断为“分离障碍”,并接受了九味正心丸和氟西汀的口服治疗,病情一度好转。
然而,今年症状再次发作,她在省内多家医院接受了同样的诊断和治疗,但遗憾的是,这次西药治疗并未能带来预期的疗效。巨大的学习压力让小李饱受折磨,为此小李的父母为了她的健康办理了休学,可这也未能让小李从疾病的折磨中走脱出来。
在绝望之际,小李的家人带她来到了我院针灸科。在这里,针灸科主任王鹏为其采用了传统的针灸治疗法,在小李的治疗过程中,王主任根据中医的辩证理论,结合她的体质和病情,精心选择了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。这一治疗方法深深植根于中医理论,主要强调调整情志、平衡脏腑、调和气血。
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,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,脏腑、经络、气血相互联系,相互影响。通过调整情志、平衡脏腑、调和气血,针灸治疗帮助小李恢复了内在的和谐,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。
王主任说:“中医对癔症的理解深刻地体现了中医的辩证法,认为癔症的发生与精神刺激、情志失调、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。因此,治疗上不仅要对症,更要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,恢复其自然的生理平衡。”
在小李的案例中,针灸治疗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深厚底蕴,也展示了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实用价值。
后续,毕节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将继续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道路,为毕节市更多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。
科普小知识
中医治疗癔症的理论主要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施治原则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身体各个部分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系,情志变化和脏腑功能失调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。癔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,中医将其归因于精神因素和情志失调,这些因素影响了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,从而导致了症状的出现。
以下是中医治疗癔症的几个关键理论及原则:
情志内伤:中医认为,强烈的情绪波动,如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等,可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进而影响脏腑功能,形成癔症。因此,治疗时会着重调整情志,使之平和。
气血阴阳平衡:中医强调气血的流畅和阴阳的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。癔症患者往往存在气血瘀滞或阴阳失衡的情况,治疗时会采用草药、针灸等手段来调和气血,平衡阴阳。
脏腑功能调整:中医将人体脏腑视为相互依赖、相互影响的系统。癔症可能与肝郁气滞、心脾两虚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,治疗时会针对具体情况调整脏腑功能。
经络穴位刺激:针灸是中医治疗癔症的重要手段之一。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穴位,可以调节气血流通,缓解症状。
个体化治疗:中医注重辨证施治,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、体质和病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
心理疗法:中医还会结合心理疗法,如开导、暗示等,帮助患者调整心态,减轻心理压力。
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:中医还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,以促进身心健康。
西医对分离障碍的认识主要基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原理。分离障碍,又称为分离性障碍,是一类以心理社会因素为诱因,导致个体在记忆、意识、身份、情感或行为等方面出现暂时性障碍的疾病。这些障碍通常与创伤性事件或严重的心理压力有关,患者在面对无法处理的心理冲突时,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逃避现实的行为和症状。
以下是西医对分离障碍的几个核心认识:
心理防御机制:分离障碍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,个体通过“分离”来逃避或减轻心理痛苦。这种防御机制可能涉及到记忆、意识或身份的丧失,以保护自我免受精神创伤的影响。
意识和记忆的障碍:分离障碍可能表现为记忆丧失(如心因性遗忘)、人格改变、幻觉、妄想等症状。这些症状通常与个体试图逃避不愉快的经历或情感有关。
心理创伤:分离障碍的发生往往与个体经历的心理创伤有关,如性虐待、身体伤害、严重的情感忽视等。这些创伤可能导致个体在心理上产生隔离,从而引发分离症状。
治疗方法:西医治疗分离障碍主要侧重于心理治疗,包括认知行为疗法、心理动力学治疗、家庭治疗等。这些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认识和处理潜在的心理冲突,改善应对策略,并提高自我意识。
药物治疗:虽然药物不是治疗分离障碍的首选方法,但在某些情况下,可能会使用抗抑郁药、抗焦虑药或抗精神病药物来缓解伴随的焦虑、抑郁或其他症状。
支持性治疗:除了专业的心理治疗,患者可能还需要社会支持和教育,包括家庭支持、患者教育和社区资源的利用。